首页
>馆陈展览>常规展览
地学科普展区

发布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 字体:[ ]

   

    地学科普展区分为地球奥秘、构造运动、地球物质组成和生命演化等四个主题。展出内容以江西特色的矿物、岩石、构造、古生物化石标本为主,配以文图展板、仿真模型、触模查询、视频放映等展示方法,向观众讲述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地质作用和生命演化等科普知识。本展区是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青少年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精神、探索地球奥秘的重要场所。

   

     

    (点击此处文字进入全景)

    一、地球奥秘部分由"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四个模块组成。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由无数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组成。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含了1000-4000亿颗太阳一样的恒星。太阳系有8颗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地下有数千种矿物。地球的体积、重量和密度居四大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之首。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具有圈层结构的非均质体。科学家根据每个圈层的体积、厚度、成分、密度、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将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地球外圈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球内圈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演化”: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的宇宙星云,原始地壳形成于35亿年前,并在35-25亿年间聚集成陆核,25-15亿年间陆核扩大成为稳定地块。15-2.5亿年间,内、外力地质作用强烈,岩石圈厚度增加,形成相连的古大陆。2.5亿年到现在,板块运动导致古大陆解体,分裂成现在的各大陆和大洋。

   

   

    (点击此处文字进入全景)

    二、构造运动部分由“构造运动及主要学说”、“地质作用”、“地球表面形态”三个模块组成。

    构造运动及主要学说”: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机械运动,造成地壳的隆起与拗陷、岩石的褶皱与断裂、山脉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形态变化。构造运动学说主要有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学说把岩石圈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等六大板块,这些板块以每年1-10厘米的速度移动。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重塑的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指由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能量在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它使地壳内部构造复杂化,还加大地表的起伏和高差。外力地质作用:指由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引起的外力,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表现为缩小地表的起伏和高差。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主要有陆地和海洋两大类。陆地:面积占29.1%,65%集中在北半球,平均海拔高度875米,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达8848.13米。海洋:面积占70.9%,具有比陆地更平的平原,更险峻的山脉和更深陡的峡谷,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m。

   

     

    (点击此处文字进入全景)

    三、地球物质组成部分由“化学元素”、“矿物”、“岩石”、“沉积岩及矿产”、“岩浆岩及矿产”、“变质岩及矿产”、“宝石”与“玉石”共八个模块组成。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成分,他们或单独形成单质(如金刚石、自然金)或互相结合成各种化合物(如有机物、无机物)。按照元素在地球物质(岩石、矿物或生物)中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而把在岩石和矿物中分布量最多的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常量元素称为造岩元素。

    “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为自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晶形和物理性质。自然界迄今已发现的5000多种矿物中,绝大多数是无机物,有机物仅占数十种。矿物按照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分为自然元素、硫化物及类似化合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含氧盐五大类。

    “岩石”: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物质。按成因分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三大类。沉积岩占地表总面积75%,体积7.9%;变质岩占地表总面积不足1%,体积27.4%;岩浆岩占地表总面积25%,体积64.7%。虽然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条件不同,但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影响下,三者之间会相互转化。

    沉积岩及矿产”:沉积岩是层状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形成的矿产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盐、石膏、滑石、石灰岩、磷、铝、铁等。

    岩浆岩及矿产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按出现的部位不同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凝而成,统称岩浆岩;喷出岩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统称火山岩。形成的矿产主要有钨、锡、铋、钼、钽、铌、稀土、金、银、铜、铅、锌、金刚石、水晶、萤石、电气石、绿柱石等。

    变质岩及矿产”:变质岩是原岩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形成的新岩石,分为区域变质岩和热接触变质岩两大类。形成的矿产主要有金、钨、铁、铝、硫、砷、石墨、大理岩、石英岩、石榴石、刚玉等。

    宝石”:宝石是自然界产出的颜色艳丽、晶莹剔透、坚硬耐磨、珍贵稀少的矿物晶体或有机矿物。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为五大高档宝石,其中钻石被誉为宝石之王。

    玉石”:玉石是自然界产出的色泽美丽、质地细腻、光泽油润、坚韧耐磨、珍贵稀少的矿物集合体或非晶质集合体。翡翠、和田玉为两大高档玉石。其中翡翠被誉为玉石之王,和田玉被誉为中国玉。

   

     

    (点击此处文字进入全景)

   

    四、生命演化部分由“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点”、“地球上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与“化石”五个模块组成。

    生命起源”:生命由化学物质演化而来。地球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水汽等物质在紫外线、闪电等高温作用下,合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结合成大分子有机物质;最终产生了结构复杂的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诞生,原始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

    生物演化”:生物的演化是指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身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属性由低等向高等的演化过程。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最早的生物出现在早晨6点,而人类则在午夜前 1分17秒出现。

    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点”:元古代生物(25-5.42亿年),低等生物大量繁殖。早古生代生物(5.42-4.16亿年),海洋生物全面爆发。晚古生代生物(4.16-2.51亿年),生物发生海陆转换。中生代生物(2.51-0.65亿年),海陆空生物大繁盛。新生代生物(0.65亿年-现代) ,高等生物繁荣昌盛。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生物出现大规模的集群灭绝事件,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主要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奥陶纪末期(4.43亿年前)有85%的物种灭绝。大量的棘皮动物、鹦鹉螺类、三叶虫和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灭绝。原因为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冰期。规模排第三。泥盆纪末期(3.59亿年前)大量灭绝的是无颌类、盾皮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头足、腕足、海百合等无脊椎动物。原因为全球性气候变冷和缺氧事件。规模排第四。二叠纪末期(2.51亿年前)有90%以上的海洋生物灭绝。四射珊瑚、腕足类、蜒类、三叶虫、海百合等全面消失。原因为海水盐度变化,火山活动、气候变化等。规模排第一。三叠纪末期(1.99亿年前) 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中海绵动物、齿菊石、棘皮动物、牙形石和陆地上部分昆虫、两栖类、爬行类消失。原因为气候变化和雨量增加。规模排第五。白垩纪末期(6550万年前)约85%的物种灭绝。这一次大灭绝事件因恐龙终结、菊石消失而闻名,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行星撞击、火山爆发、生态恶化可能是主要原因。规模排第二。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古代生物留给人类的生命密码,它对研究生物进化、确定地层年代、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都极为重要。按其保存状态,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种。

   

     

    (点击此处文字进入全景)

    五、恐龙化石区由“恐龙”、“恐龙蛋”、“中国恐龙蛋分布图”与“世界知名恐龙大观”四个模块组成。

    “恐龙”: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1841年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的森林或开阔地带,最早发现于2.35亿年前的中三叠纪,绝灭于66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在地球上生存了1.7亿年。

    “恐龙蛋”:恐龙蛋是恐龙的卵。恐龙蛋化石是科学家探寻地球生命奥秘、研究爬行动物演化的重要物证。

    中国恐龙蛋分布图”:见下图。

    世界知名恐龙大观”:见下图。

         

    结束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