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1日 10:41来源:上饶新闻网-上饶日报 作者:邹萍艳
包家水库
包公庙
古矿洞口
古道悠悠
上饶日报记者邹萍艳 文/图
开栏的话: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上饶,山水形胜的自然风光、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让人着迷,锦绣辉煌的历史文化也让人心醉。在这片被古老文化浸润的大地上,遍布瑰丽的文化遗产,处处闪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印记。1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省级保护单位,还有一大批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上饶增添了独特的风貌韵味。本刊特开辟《上饶物语》栏目,带读者一起去寻访旧迹,触摸历史的气息,聆听光阴的故事,感受经典山水蕴藏的万千风情。
曾经,翻开历史的长卷,人们以为钟灵毓秀的上饶最闪耀的,是稻作文化、道教文化、书院文化、理学文化、茶文化、铜文化、纸文化、古民居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前些年,国家和省里考古专家在上饶县包家金矿遗址的勘探、考证,掀开了金矿的神秘面纱。于是,一个历经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持续开采时间长达1千多年之久的金矿抖落历史的尘埃,带着满身的光华走来。于是,人们发现,原来照亮上饶历史天空的,还有璀璨的黄金文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去实地踩点,怎能感受到这个五朝金矿的风范呢?2019年1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等待已久的我们终于驱车前往上饶县茶亭镇包家村,开启了包家金矿遗址的寻访之旅。
时光隧道大门开
包家金矿遗址,2009年7月初被发掘,2010年入围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成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所见中国开采时间最早的岩金矿遗址,其开采历时之久,规模之大,世界罕见。而且此遗址不仅类型丰富,文物本体保存状况也好,历史风貌犹存。顶着这许多光环的金矿,有着什么样的传奇,与宋朝名臣包拯有何联系,如今面貌又如何?带着许多的疑问,我们踏入了群山的怀抱。一条蜿蜒狭窄的乡村水泥路带我们穿过密集的村居、休憩的稻田、朝气的菜地,然后在山脚戛然而止。曾经象征着皇权和财富的宝地,就悄无声息地隐匿在这一片青山之中。
泥泞的山路躲进了茂密的林中,身旁清澈的小溪欢快地向热闹处奔去,眼前连绵的山虽然全无高度优势,但是秀色怡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放在眼前也是蛮应景的。站在包家小学校门前,我们此行的向导——包家小学校长王剑,三言两语便让茫然的我们有了清晰的坐标感。
原来,北面像一面招展的旗帜插入大地的,是旗山,海拔400多米。西北面海拔600多米的猴头山距离比较近,是方便我们参观的理想的目的地,那里有很多古老的矿洞。连接两山的是蛇山。这方圆几十公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山岭当地人都赋予了它们充满灵气的名字,这些山山岭岭被统称为包公尖——一个曾经闪耀朝野的名字。年近60的王剑说起包公尖的故事,如数家珍。土生土长的他,摸遍了这里的沟沟壑壑,哪里有矿洞,哪里有采坑,哪里有矿渣,哪里有题刻,都了然于胸。当年,也是他陪着考古专家爬山越岭钻矿洞,见证一个个考古成果。
逆流而上,依山而行,王剑热心地为我们拼接历史的碎片。口口相传的老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到处闪着金光的黄金国度。“十里黄金地,百山储天宝”,这里的天宝是指包公尖的一座峰,海拔680米,这俩字让人不由得就联想到唐玄宗天宝的年号。还有“灵山高呀高,不及包公尖一个包”。在朝代更迭中流传下来的俗语,仿佛为我们打开了时光隧道的大门,任我们在大唐盛世,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山上是金洞,山下是金场”的财富帝国里信马由缰。
据史料记载,从唐朝开始,包家金矿即是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大型金矿山。至宋朝时,已发展为全国第二大金矿。《嘉靖广信府志》卷六《食贷志·物产》(原书藏天一阁)记:包家场金坑,在上饶县乾源乡,去县治南五十里,起于宋宣和间(1119—1125年)。由于矿藏丰富,元、明、清此处均为官方开采。
集采、选、冶于一体的包家金矿,矿山体系完备,遗址分布范围达25平方公里,由采矿区、洗矿区、冶炼区、道路桥梁、矿工住区、管理机构区、寺庙、祭祀场、采石场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组成。我们从山脚开始徒步的位置便是古时金场管理机构区,正前往的猴头山位于采矿区。
千古之谜任你猜
日升月落几春秋,金矿繁忙火热防守严密的往昔不再,但青山依旧。此刻,阳光暖暖,云淡风轻,目之所及是一副岁月正好的模样。这里的山谷、溪水是村里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也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在和这片土地认认真真打了几十年交道后,前尘往事、风土地理王剑都研究出道道来,成了当地公认的“土专家”。
王剑告诉我们,包家村先民都是外来人员。张、李是村里两大姓,李家最早在这里定居,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部队中留下来的,张家是清朝初期从福建迁居于此。王家先人于明朝末年迁来,到王剑是第七代。包家村以前叫包家(金)场,张家第一代于家谱上有明确记载。这个名叫包家的地方没有一个姓包的,但有一个包公庙,据说是纪念包拯的。那时,包拯的父亲包令仪任朝廷虞部员外郎,掌管冶炼、茶、盐事务,经常奉命到包家金矿视察。有一年,包家场村民和矿工被诬偷盗了金场的金子,案件震惊朝廷,已经有了“包青天”美名的包拯奉命前往包家金矿破案。是包拯秉公了断案件,还了村民和矿工的清白,为感谢包公所为,村民们便在村子里盖了一座庙来供奉他。而且每年包公生日村里都要热闹一番的习俗也保留至今。据考证,当年采矿专业队伍里的矿冶专家有包姓人员,但他们并没有在当地定居,而是随着采矿地点变换转移。关于祭包公,还有一说,则是世人都把包公奉为“义”财神,挖金取宝之人,必须以义为先,不能谋取不义之财,所以要立包公为“义”的化身,供之,奉之。
陪伴包家金矿的,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大规模祭炉神活动。都说真金不怕火炼,古代炼金者离不开烧火的炉。据查考“道说120行”古籍,仙界主管炉火的先祖竟是太上老君老子。所以,金矿上下,每逢过年过节、老子生日(农历2月15日)和开炉炼金时,都得按代代相传的祭炉神礼仪,祭拜老子,祈祷开炉大吉,炉火经久不息,财源滚滚而来。每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祭典活动都十分隆重热闹,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山上山下鞭炮齐鸣,不绝于耳。
历史画卷展眼前
说话间,我们来到包家水库上方。站在堤坝上,一汪清浅碧绿的水、一道弯曲干涸的河床和一座张着好些窟窿眼的山岭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这座山因顶着一块酷似猴头的石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猴头山,就是我们一心想要去探秘的地方。“山体上一个个窟窿眼是古人挖的矿洞口,洞口周围黑乎乎的颜色是古代烧爆法、探槽坑、寻苗的痕迹,洞口下方堆积的黑色沙砾是古人从洞中倾泻出来的古矿渣。”听这么一说,第一眼被我们直接忽略掉的淹没在一片绿海中的一堆堆黑色沙砾,再仔细一瞧竟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要知道,它们身上凝结的可是动人心魄的历史烟云呢!
矿洞近在咫尺,千年的历史触手可及,大家情绪高涨。世事沧桑,都说时间可以抹平一切,这些还未被时间抹去,却也沉默不语的矿洞,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地下世界,又镌刻着怎样的岁月记忆呢?幸好有考证可以找到旧时的大致脉络。
这里地下矿坑遍布山岗,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件中确认的就有1112处。当初,考古人员站在又深又大的矿洞,看着阳光努力地想要照进这幽深的洞内,看着深达百余米的地下采场残留的古时开凿痕迹,看着那些错落的竖井、平巷、斜井,看着那些完备得令人赞叹的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设施,是什么心情呢?置身于这样构筑宏大复杂的古采场,看着恢宏的冶金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那该是何等惊喜,何等兴奋啊!
这里还是中国最为壮观的露天采金场,露天采矿遗迹有300多处,分为露天采坑和探槽两类。露天采坑非常大,有的直径达百米、深度数十米,在中国发现的金矿遗址中都属罕见;探槽是寻找矿脉的勘探方法之一,现代地质探矿仍在沿用。
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像大量能判断考古年代的陶瓷器标本和刻有与古矿山有关的唐、宋、元、明摩崖题刻(有明确标示矿山开采的年号,也有明确标明采矿对象字铭“黄金”、“大吉大利”等),目前国内出土保存最完整的古金矿淘洗池(宋代),世所罕见利用石岗坡地开凿的分级洗矿场等。
古代上饶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差点就被今人遗漏了。
王剑向我们展示他保存的遗址出土的文物照片。看着被定格的“唐乾元二年”(759年)的摩崖题刻,当年矿工生活用瓷碎片,当年收取金山税和金锭交易的砝码,几分钟之前于我们还缥缈的历史于是有了更具体更真切的面容。王剑说,小时候听村里长辈们提及看到白水坑(主采区)处有洞口刻着“女皇洞”字样,长辈们推测这个“女皇”应该是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但后来他们寻了许久都不曾发现这样的题刻。“好遗憾,若真寻着了,咱的冶金史还能往前推好几十年。”
古迹遗址风韵在
绿缎似的湖水,把近处的山、高远的天都温柔地揽在怀里,任它们把自己装扮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阳光则在向山谷绵延的河床上一路自由地舞蹈,还不时向我们调皮地眨眨眼。
“丰水期,这里河水汤汤,那是金溪河该有的模样。”王剑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包公尖还能找到“明金”,也因此引发了好一阵“淘金热”。那时金溪河水在人们眼里闪着金光,河岸两边挤满了本村和外地慕名前来的淘金者,大家拼命地挖呀淘呀,都想在金溪河里捞到真金。确实有人满意而归,但这种无序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当时人们意识不到它的破坏性。后来,当地政府出手制止,包公尖才渐渐平静下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上泸天窗岩款款行来朝铅山信江而去的金溪河干了还有满时,而包家金矿的千年兴盛转头成空——河畔淘洗池还有旧模样,前后炉的炉火早熄灭了,炉神庙也风光不再,空余废墟。什么才是我们要守护的呢?不由得一阵唏嘘。
继续跋涉。“这脚下的路原是古道,一头朝东北面,连着南宋词人辛弃疾常走并赞美的黄沙古道,一头朝西南通往鹅湖书院,进福建泉州把黄金运上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各国。”地处信江中游河谷地带的包家金矿,南北两侧为武夷山和怀玉山,东西向由信江水域横贯,信江向西注入鄱阳湖水系。“南宋文学家《大冶赋》作者洪咨夔在鄱阳为官时就曾坐船到邻近的铅山石溪,然后行走方村古驿道到包家金场考察。”《大冶赋》是矿冶史上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据《宋史·洪咨夔列传》记载,《大冶赋》是洪咨夔在江西饶州(鄱阳)为官时所作。《大冶赋》开篇云:“余宦游东楚,密次冶台。职冷官闲,有闻见悉纂于策。垂去,乃辑而赋之。”从中可以得知作者那时常去冶炼场实地观察了解。想必包家金矿彼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云”的恢弘气势也给了文学家不一样的灵感。
在石金坑和白水坑的山谷中小心翼翼地腾挪,终于有一条较规则的山道出现在眼前。“这也是古道。是当年运输黄金的通道。”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这条一米来宽的石阶路,利用天然基岩开凿而成。据考察发现,当年的运输通道由石阶路和石板路组成,石阶路长的达十余华里,宽达一点二米,这等规格就连省际古道也少见。古道悠悠,似有兵车辚辚、马蹄踏踏,昔日的辉煌从眼前掠过。
一路山花烂漫,开黄花的是野花椒,红的是映山红。眼看着古矿洞越来越近,在林中走得正欢喜,不料却被高大茂密的茅草阻挡了去路。可望却不可及,站在蛇山山腰上,我们满怀深情地眺望着对面的猴头山,依依不舍地注视着山上一个连一个的矿洞。
遗憾间,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身边一大片表层泛黑如遭火烧的崖壁。王剑说,“这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变质花岗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包公尖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考证,除了金矿,这里还有银、铅、信石等矿的开采痕迹。唐宋时上饶因信石而闻名,据传,包公尖是当年一个很重要的信石产地,包家金矿不但要上缴金子,还要上缴信石,朝廷特别关注,于是给上饶赐名“信州”。
神奇的石头,让包公尖处处都是第二课堂,随时都是科普时间。
不想无功而返,向导于是决定带我们下山就近参观一处如今改为水库溢洪道的古矿洞。
浪花在狭窄的古矿洞口还是你追我赶活蹦乱跳的孩子,拐过山脚便平静下来,不慌不忙地携手同行。阳光在泛黑的山体写下斑驳的故事。我们踮着脚尖走过水流中的沙石滩。头顶茅草的矿洞像极了传说中慈眉善目的老神仙,只是隔着千年的光阴,隔着潺潺的流水,神仙肚子里的故事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得到一个观察石头的好机会。高一米左右、宽不到一米的矿洞口周遭是裸露的岩体,洞口上方还被考古专家们用红漆标上了洞序。在水流的爱抚下,岩体裹上了斑斓的外衣,浅黄、深黄、浅褐、深褐、浅绿、深绿。“颜色说出了石头的小秘密。”看,科普时间又开始了。
山间二三时,史中万千年。若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偌大的包家金矿遗址,在风风雨雨的冲刷中又给后人留下多少美丽的传说,多少珍贵的宝藏,又留下什么问题让人面对,会给人什么启迪呢?
而如何保护好遗址,恢复好这片青山绿水,同时,在石头里做出独特的文章,将这个五朝的“财富帝国”,变成新时代脱贫致富的金银聚宝盆,应是贫困村包家村民最迫切的共同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