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 作者: 胡国庆
说到找盐矿,不能不提及当时的历史环境。1969年初,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发生了军事冲突,“备战备荒”、“要准备打仗”成为主要任务。而且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赣南闹革命时,国民党当局严格封锁苏区的食用盐,当地人民为生活用盐吃了不少苦头。
1970年初。红色故都瑞金。组建不到五年的江西909地质大队,为响应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到外省学习了找盐矿技术后,决定派出12个找矿突击小组,在赣南东部九县会昌、寻乌等地寻找石油和岩盐等战略资源。
三月上旬,909队一分队由陈世扬、周本成带领的两个地质小组共6名技术人员,根据前期所做大量地质工作和群众报矿线索,查看了会昌周田地区地质图和水样后,觉得周田是一个白垩系紫色页岩和灰色泥岩组成的盆地,又根据卤水化验和地表一层盐霜情况,推断当地成盐地质条件好,并选择在一口含碘很高的水井旁(周田汽车站旁)布下一个钻探孔。1970年3月30日,千米钻机钻到地下500多米时,真的打到了盐。
看到取上来的岩芯是灰白色的岩盐后,技术员和职工们非常高兴,及时向大队汇报。
“在会昌县周田极有可能存在丰富岩盐”的喜讯很快就传到了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那里。1970年4月,江西省重工业局革委会作出了《关于909大队会昌周田盐矿地质工作安排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组建周田盐矿会战指挥部:地方上,赣州军分区王司令员任总指挥,调于都、南康等县的8个民兵连参加;909地质队以革委会主任翁盛林为总指挥,调集地质、物探、水文、化验、钻探技术人员参加。先后开动钻机十多台,以周田圩为中心,排兵布阵,日夜奋战,拉开了周田盐矿大会战的序幕。
然而,随后采取“两边拉开法”在相隔3000米处布置钻探孔,会战的第一批4个钻孔均未见矿。接着又施工了6个钻孔,仍未见矿。
但指挥部没有气馁。他们现场召开由干部、技术员、工人组成的“三结合”会议,分析查找原因。认为周田盆地虽然较小,但小而深,沉积物厚,四周封闭较好,有利于沉积和储存盐矿的良好条件。于是当即调整部署,在见矿孔四周重新布钻,结果孔孔见矿,会战也由此进入高潮。
1970年9月2日,正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的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江西909大队在会昌找到了大盐矿的盐样品后,欣然在一张盐矿说明书后面题词:“江西找到大盐矿,储量十九亿吨,可能还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宣扬。”
“最高指示”通过电波及时传到了909大队,大队连夜召开大会传达毛主席的题词。消息传到会战区后,干部职工个个欣喜若狂,纷纷提交请战书、挑战书。为了支援会战,省重工业局特批909队200个招工指标,以充实钻探生产一线。省、市、县革委会组织一批又一批的慰问团到周田,又是送慰问品,又是放电影,又是演戏,热闹非凡。而周田人民,则象当年苏区支红一样支援会战,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参加会战的909队干部职工,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大干一百天,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盐矿”。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干部全部下到机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连队与连队之间,机台与机台之间,班与班之间,开展你追我赶劳动竞赛。
机台搬迁,人拉肩扛;打钻没有水,用桶挑;安装机器设备没有电,打着火把彻夜干;为了处理孔内事故,有的机班长三天三夜不下火线……
三个多月的会战,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1325米,孔深500-700米,化学样3434个,小体重样20个,实测剖面1100米;1:1万地质精测171平方公里,测井8736米,首次在江西找出了一个储量超过19亿吨的大型盐矿,结束了江西红壤层无盐的历史。
周田盐矿从区调——普查——勘探,先后只经历了一年四个月;从见矿到出盐,仅用了47天,909队人用“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在江西的地质找矿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为了纪念毛主席“九二批示”,江西省革委会于1970年10月1日在会昌周田公社召开命名大会,将周田盐矿正式命名为“江西九二盐矿”。
为表彰909队找到大盐矿的突出贡献,1970年5月,《红旗》杂志第九期发表文章《一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江西909地质队》,旋即在全国掀起学习909队高潮。1970年国庆,六人找盐小组派陈世扬同志为代表,应邀出席首都国庆观光,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在观礼台上,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